儒家思想
注意
❯
- 領域專長課程可能有先修科目或開放對象之限制,選課前請先到臺大課程網確認。
- 領域專長的施行學期若晚於畢業當學期,學生即使修習專長課程且成績及格,仍無法取得認證。
施行學期:110-1 主責單位:中國文學系
基本資訊
主責教師
姓名
徐聖心
email
shhsu01@ntu.edu.tw
聯絡窗口
姓名
張怡茵
email
yiyin747@ntu.edu.tw
學習目標
1.學生藉由解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文本意旨,能夠說明先秦儒學的發展脈絡,以及解釋朱子的「四書」詮釋對於先秦儒學原典義理的轉化。<br>2.學生藉由解讀《荀子》的文本意旨,能夠說明荀子思想的主要論點,以及解釋它的思想史意義。<br>3.學生藉由近世儒學思想史,可以了解儒學在宋代以後詮釋路向的開拓及演變。<br>4.學生能夠明瞭儒學在東亞的傳播情形,並理解儒學對現今東亞文明的重要性。
課程架構

修課指引
本領域專長未依一般模組。而是就其性質分為兩大類,一是根本經典,二是近世詮釋與演變。根本經典包括四書與荀子;後者涵蓋儒學思想在近代近千年的演變。<br>(一)在根本經典,我們希望能同時呈現先秦儒學的洞見及其發展。孔子,不是「儒學的集大成」,而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而為儒學的開創者。此既集大成又全然開新,定然是樞軸時代的大手筆。其後能純粹繼承此精神,也能開新的是孟子其人,和〈大學〉、〈中庸〉兩種文獻。至於荀子,亦以其典重整飭表現另一種儒學風格。因此,要了解儒學,舍四書與荀子,是絕然不可能。<br>(二)宋代以後,儒學為著因應佛學在隋唐的大盛,而有了更深更豐富的發展,發展的軌跡,是通過對四書和荀子、易傳等經典的重新詮釋,因此後期儒學遇到什麼問題?解決到何等程度?又發展什麼新樣態?這些時期的思想又如何演變為今日的思潮?如何向周邊諸國傳布?與今日世局的關係如何?…都是此期的考察重點。至於分為「中國近世儒學史」和「東亞儒學」,是因時期跨度長、分布區域廣、人物多、議題複雜而豐富,因此,同時因應教師的不同專長,我們以較完整而寬廣的「中國近世儒學史」和「東亞儒學」兩階段,一方面統貫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思想變化,一方面觀察儒學在東亞的傳布。
課程資訊
修習課程說明
編號
課程識別碼
課程名稱
學分數
備註
課程架構中,學分標示為(2/2)者,表示為上、下學期開課,需上、下都修才算完成。
【落日條款】
- 適用對象: 112-1 入學之學生。
- 適用範圍: 112-1 (含) 以前終止之領域專長,詳見首頁最新消息。
【修習課程說明】
- 取得本領域專長認證須修習英語授課之班次
- 英語授課之課程識別碼第 4 碼為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