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體驗新領域專長網並給予回饋
領域專長查詢系統
/ 登出
首頁
領域專長資訊
近現代文學與世界想像
注意
  1. 領域專長課程可能有先修科目或開放對象之限制,選課前請先到臺大課程網確認。
  2. 領域專長的施行學期若晚於畢業當學期,學生即使修習專長課程且成績及格,仍無法取得認證。
施行學期:111-1 主責單位:中國文學系
基本資訊
主責教師
姓名
鄭毓瑜
email
yycheng@ntu.edu.tw
聯絡窗口
姓名
張怡茵
email
yiyin747@ntu.edu.tw
學習目標
本計劃提供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讀課程,旨在引導學習者循序漸進掌握近現代文學的發展軌跡,透過脈絡化的閱讀,思考世變與文變所引發的諸種議題。一般近現代文學的研究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在這一百餘年的時間裡,不僅中國政治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1895-1925 年前後約三十年間,更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不論是在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是思想內容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劇變;從五四運動到國共內戰,則又進入全面反傳統,左右兩翼文藝政策壁壘分明的時局。整體觀之,由晚清到二十世紀中,中國作家及知識份子透過多元類型的創作及作品譯介,結合新興媒體與現代出版文化,一方面展現躋身世界舞台的野心與焦慮,另一方面更以文字建構自身對於嶄新境界的憧憬與想像;從福爾摩斯在中國及月球殖民,到華語語系的反思及世紀末的狂想,近現代文學讓我們聽見中國及華人地區這百年來面對世局時變的迴響與新聲。<br>本系列課程將介紹近現代情境下的不同文學進程,其中文學流派、主張和思潮的演變,透過勾勒傳統與近現代文學的歷史縱深,有效運用相關文論與數位人文研究方法,培養學習者深入掌握各種傳承與變異,以及眾聲喧嘩的華文書寫現象,以期建立更具開闊視野的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課程架構
修課指引
「近現代文學與世界想像」領域專長以培育學生「經典詮釋能力」為主軸,希望學生能藉由近現代文學、文化與知識體系之形構的認識框架,建立一個宏觀的人文視野。本模組共包含三類課程:<br>(一) 基礎課程:「近現代文學史」為必修課程,本課程協助學生建立近現代文學發展譜系的基本知識,同時透過經典作家與文本的閱讀,培養審美和品鑑能力。<br>(二) 理論與方法課程:以報刊與翻譯研究為核心,為必修課程。「近現代報刊導論」介紹報刊在近現代中國之發展及其歷史意義,同時藉由報刊數據庫學習數位人文研究方法。「近現代翻譯文學」將研讀近現代翻譯史上的重要個案,深入探討翻譯文學對近現代中國各個層面的影響及其意義。<br>(三) 實務應用課程:共規劃六門課程,分別具備跨境與跨域的主題特性,學生至少修習其中兩門課程或更多。「馬華文學與文化」深度介紹和討論東南亞華文文學內最具傳統新馬華文文學,此為國際漢學界討論華語語系文學最熱門的文學議題;「世紀末文學與文化」則以世紀末為觀察視角,討論「愛欲、苦悶和死亡」、「人性之罪」、「戰爭、頹廢與日常」等文學寫作主題。以上兩門課程均有梳理跨國文學脈絡與思想淵源的特質。「近現代文學批評(一):人文環境的反思」、「近現代文學批評(二):跨文化的視野」和「現代文學與文化」屬於知識體系與文化生產的關懷與訓練。前者觸及人文傳統和人文環境如何面臨挑戰,而產生不同的因應策略,其焦點放在知識經驗的轉型和語言實踐,以及跨文化的視野省思。後者關心五四新文學以降,文學與文化場域在現代語境、都市文化、鄉土視野下的生態與變化。「近現代文化與思想」則透過橫跨中國與台灣的宏觀視野,著重探討多種學科的知識型態與傳播媒介、道德價值與文化理想、社會政治想像與相關建制等方面的轉變。<br> <br> 在選修程序上,「近現代文學史」是基礎課,鋪展近現代的知識視野,應在前一至三年選修完成。與此同時,理論與方法課程的「近現代報刊導論」和「近現代翻譯文學」可同步選修,在方法論和重點領域加強訓練,且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庫和翻譯文獻。<br> 經此基礎性和理論方法的訓練與沉浸後,第三年或第四年,依本身之興趣與專長,再選修實務應用課程至少兩門或更多,則可以在授課教師的引導下,就專業主題,知識體系與文化生產的各個面向,展開跨界與跨境的知識養成,以及專題的深度探究,完成一個宏觀人文素養的建立。    
課程資訊 修習課程說明
編號
課程識別碼
課程名稱
學分數
1
101 18701
2.00
2
101 18702
2.00
3
101 43600
2.00
4
101 39910
2.00
以下課程 6 選 2 門
Choose 2 of 6 courses below
5
101 43100
3.00
101 45210
3.00
101 16600
3.00
101 34900
3.00
備註
課程架構中,學分標示為(2/2)者,表示為上、下學期開課,需上、下都修才算完成。